2025年3月19日下午,虹口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挂职)、上外课教论硕士点负责人宋亚南老师带领课教研究生参加“阅读世界·中国表达”——虹口区中学生英语阅读力提升展示活动,进行观摩学习。
课堂展示及专家点评:
首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陈晨老师基于《悦读中国》第10级《Stories Behind Chinese Tastes》,设计并展示了一节六年级英语泛读课。她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食物作为情感纽带的文化内涵,并在语言学习中建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连接。展示课获得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赵尚华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契合学生学情、富有启发性,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为AI融入课堂提供了示范。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蒋一洋老师以《悦读中国》第15级《Letters of Love》为教学素材,带领高二学生深入探讨词汇的字面与隐含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信息,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学教师部部长汤青高度评价该课程,认为其精准的课堂指令与巧妙追问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展现了语言教学的多元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在最后的活动点评中指出,优质教学需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三位一体展开。他强调,英语教学应从语法、修辞、篇章结构切入,以阅读为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洞察人生,培养情感深度与思维广度。同时,他鼓励教师在全球视野下优化教学设计,利用AI技术提升课堂互动,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
观摩感悟:
苏乘:我深刻感受到外语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传承与全球视野塑造的关键途径。活动中,陈晨与蒋一洋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让我看到,《悦读中国》能够有效融合文化意识与思维训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表达能力。梅德明老师点评中提到的“一堂好课”与 “上好一堂课”的区分,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节奏,AI工具的引入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但技术应服务于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未来,我希望在研究与实践中探索如何通过英语教育,既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新时代外语教育贡献力量。
顾倩玲:本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语言教学的魅力与深度。研一上课时,张雪梅老师曾说过:“When we use language, it is not just to communicate a message, but rather to develop an idea.” 这句话在本次教学示范课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陈晨和蒋一洋两位老师不仅旨在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文本,更引导他们通过语言去探索情感、文化和个人价值观。语言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思想、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交流的媒介。英语学习不应局限于语法和词汇的框架,它需要超越这些表层结构,真正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人格塑造。通过引导学生从语境中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帮助他们形成了更广阔的世界观和更深刻的文化认知。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思维培养与文化渗透的决心。
贺婷洁: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外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这两节教学示范课上,陈晨老师和蒋一洋老师的课堂设计十分精妙,也在课堂上融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总结学生的回答并高效给予反馈,让我看到了技术赋能为外语教学注入的新活力。两位老师将中华文化的育人价值融入课堂教学,也加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向两位老师学习,践行新课标中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理念要求,鼓励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庄卓君:本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外语教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一堂有深度的外语课,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看世界,理解文化的多元,拓展思维的边界,发展丰富的情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陈晨老师与蒋一洋老师的课堂,正是高质量英语教学的生动体现,其既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注重思维启发与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文化观。与此同时,本次教研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模式。合理运用AI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质量,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为未来教育注入无限可能。
结语: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此次学习观摩指引课教论学子在未来的外语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扎根教材,不断创新,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