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善教乐学 |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入——国际教育学院迟晓虹老师《课程理论研究概述》课观摩有感

时间:2023-05-10浏览:42设置

编者按: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督导组推出教学督导听课有感,与广大师生分享在听课观摩中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我们国际教育学院迟晓虹老师讲授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理论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研究概述》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4月25日上午3-4节课,校教学督导王祥兴老师观摩了国际教育学院迟晓虹老师的《课程理论研究概述》课程。

这是一门讲授课程论发展、流派以及思想的研究生课程,其中的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即使对研究生来说,课程学习也是不小的挑战。迟老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求学或教学实习经历,反思蕴含其间的课程理念。本次课程面向该专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共7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国际教育学院为了应对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的教室配备了专门的麦克风和摄像头,便于课程的直播。

课程的主题为《后现代主义及课程理论》。课程开始的环节为学生展示,一位同学分享了瑞典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课程项目,并探讨如何在文科教学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其间同学们进行发言互动交流,然后迟老师总结讲评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点,结合美国课程论专家Slattery的文章讲述后现代主义对于课程理论的影响,尤其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理念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现代主义涵盖了很多内容,掌握不好很容易迷失在艰涩的理论术语中,在讲授时,迟晓虹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厘清自己的思路,并从老师及同学的发言中阐发出新的观点。

在讲到解释学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时,迟老师举了一些历史课的例子,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去讲述,选取的材料也可以是多种体裁,由此同学们联想到英语语言教学如何选材的问题,并能够结合自己的一些实习经验进行反思。迟老师还给出一些具体学校的例子,包括培养方案课程图片,以展示某些后现代主义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课程项目设计中的,比如如何将艺术融合到传统学校的课程建设中。

在谈到非线性叙事、身份认同等问题时,迟老师结合科幻小说《降临》来展开这个话题,有些同学虽没有读过这部小说,但是看过改编电影,所以借用这一故事很容易将讨论深入下去。同学们纷纷打开思路,在审视课程与教学设计问题时,会综合考虑社会变迁学生背景学科发展知识应用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彼此牵制、互相影响。

迟老师还很灵活地运用阅读材料,Slattery 在文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教学实例,迟老师就让学生们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有同学非常坦诚地分享自己作为学生在进行一些课堂活动时的心理,由此话题拓展到对于课堂沉默现象的讨论。同学们适时地把刚学到的一些理论运用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中

在课堂上,迟老师运用多种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她融合了文学、影视、建筑、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解读后现代主义。信息量巨大,也很有趣味性,充分体现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用各种媒介来开展教学,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比如,她展示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图片,让同学们自行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特点,以及这种理念对于课程开发及设计有何启示。

课程最后,迟老师总结了Slattery 文章中的几个要点,再次强调了课程与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话题上也互相呼应,同时同学们也不讳言自己对于Slattery文章中有些论点的批评与困惑。课后有同学分享道:“这是一门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课,迟老师善于用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合各种案例启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经典的课程理论在现实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价值,让我受益匪浅”

迟老师的课程教学目标在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促成学生提问、质疑、思考、研究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创新潜质,并能将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到课程思政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