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教时事

如何提升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国际教育学院举办高端学术系列讲座

时间:2017-06-20浏览:998设置

201761415日,上外国际教育学院邀请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的井茁(Zhuo Jing-Schmidt)教授开展了两场以语言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吸引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各院系以及校外国际学校的师生参加,丰富的讲座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例让到场的师生受益匪浅,超星学术进行了全程录像拍摄。

614日第一场讲座的主题是“语言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Linguistic Theory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井茁教授为我们梳理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派到认知学派等各个语言学流派的知识并将这些语言学相关知识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井教授运用具体的教学实例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例如,她提到了“把”字句教学的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不足:在“把”字句的四种用法中,学习者在使用时会避免那些难度较高的用法,选择使用最基本的句式,这对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和井茁教授进行互动讨论。例如就“中英文教学的差别”这一话题,井茁教授提出,汉语和英语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并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及“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615日第二场讲座的主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Student-centered and Research-based Pedagogy for Chinese as SecondLanguage)。讲座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如何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二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如何进行教学语法研究。井茁教授指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语言运用当中,是将输入转变为输出的过程。这就涉及到语言的实际语用价值。她举例说到,很多国外留学生到了中国后,对于如何使用称谓语感到迷惑。当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缺失。在文化课程中,我们教了学生关于中国饮食、传统节日的知识,却没有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称呼方式。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究竟是应该教授老师认为有用的知识,还是学生认为有用的知识呢?井茁教授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语用价值。

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法,井茁教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教学手段,以及一些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她列举了一项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错误,在语言使用上也不具有老师的精准度和权威性,学生更倾向于在和教师的互动中学习。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地创造和学生互动的机会,具体可通过指导、示范、纠正以及各种趣味课堂游戏来实现。

最后,她总结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中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一、辅助学生学习(Assist learning);二、语言输入(Provide input);三、语境创造(Create interaction context);四、为输出做准备(Scaffolding);五、鼓励、反馈、纠错(Encouragementand corrective feedback)。在提问讨论环节中,学生关于如何“纠错”、如何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创造语境”、如何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井茁教授列举了国内外真实教学案例进行了解答,让同学们对讲座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由国际教育学院主办的两场讲座为从事或学习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了充实专业知识的宝贵机会。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讲好上外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提升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讲座的内容不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且对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际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特色的办学理念。(毛怡琴)


返回原图
/